当前,我国煤炭行业职业健康管理正面临双重挑战:一方面,传统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“被动合规”模式因监管乏力、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而能效渐失;另一方面,矿工群体在心理健康、慢性病及职业性危害等领域的健康风险日益复杂化。在此背景下,亟需重构职业健康管理范式,从“要我安全健康”的外部监管驱动转向“我要安全健康”的价值认同驱动。
一、破局之问:监管弱化与健康风险交织下的行业抉择
监管持续弱化: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,煤炭行业职业健康监管职能从煤监局划归卫健委,监管力量从“垂直管理”转向“属地协同”,基层监管力量呈结构性衰减。山西某产煤大市数据显示,职业卫生监管人员与企业的配比从1:35骤降至1:120。监管真空催生“台账式管理”怪象,部分企业将职业健康管理沦为“应付检查的纸面工程”,停留于体检、防护用品发放等简单化操作。
健康威胁升级:当前煤工尘肺病年新增病例仍占首位。另有研究数据:我国煤矿职工慢性病发病率高达68%,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死亡率较其他行业高37%,抑郁症筛查阳性率超15%;人员猝死风险持续攀升,煤炭行业人均健康寿命较全国平均值低5.2年。
外部监管难以穿透行为惰性,健康管理必须内化为价值认同。面对当前煤炭行业职业健康管理困局,全行业亟需跳出“监管依赖症”,重构以“职工健康促进”为核心的价值认同体系,将职业健康从“政府考核指标”升维为“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”。唯有此,才能构筑起守护数百万矿工的生命防线。
二、重构之基:大健康视角下的认知革命
1.准确理解“职业健康”,唤醒健康价值的认知常识
一直以来,职业健康管理被窄化为职业病防治,工作重心多局限于粉尘、噪声等危害的防控,导致群体性忽视心理压力、慢性病等综合风险,并存在三大认知偏差:
割裂思维:将职业健康管理与生产流程分离,导致防护措施流于形式。
责任错位:将除职业病外的健康视为个人事务,弱化企业主体责任。
周期断层:只关注在岗期,忽视职业暴露的远期影响(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有潜伏期;退休矿工慢性病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62%)。
站在大健康、大卫生视角,全面系统解读《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(2021—2025)》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,“职业健康保护行动”应是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行动。“职业健康”就是“职业人群的健康”,也即包括董事长、矿长在内的全体从业人员在生理、心理、社会适应等维度的健康。
2.明确健康即生产力的经济学逻辑
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健康投入视为成本负担而非战略资产。研究表明:矿工健康状态与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,职业病及其它疾病导致的缺勤、赔偿等隐性成本远超预防投入。有案例研究:每投入1元健康管理资金可减少4.3元工伤赔付,生产效率提升19%。其内在逻辑在于:生理维度(优化作业姿势降低肌肉骨骼损伤,使有效工时显著增加;心理维度(压力管理减少误操作,事故率明显下降);社会维度(健康福利提升员工归属感,核心人才流失率降低)。
构建职业健康管理新范式需要三重认同:企业将职业健康视为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投资认同;员工将健康管理作为家庭幸福和职业发展基石的个体认同;社会将矿工健康视为行业文明标尺的价值认同。
三、重构之径:新框架、新理念
1.三位一体健康管理框架
新范式下的职业健康管理:
管理对象:从“岗位危害”转向“人的全生命周期”;
管理目标:从“不生病”升级为“高质量生存”;
管理主体:从“安全健康部门”扩展到“全员共建”。
健康管理架构应是“三位一体”:
职业病防治:聚焦尘肺病、噪声聋、肌肉骨骼疾病等法定职业病,强化源头治理。
工作相关疾病防控:涵盖非目录但高发疾病。
全面健康促进:将心理健康、慢性病、亚健康状态纳入管理范畴。
2.三早三全理念
早筛查:部署智能健康筛查舱,检测血压、肺功能、心理压力指数等指标;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、血氧、粉尘暴露量等指标,动态预警健康异常。
早评估:构建中西医双轨诊断系统,如CT筛查尘肺病同步进行舌脉辨证;数字孪生构建虚拟健康模型,通过模拟不同作业场景下的心肺负荷,预警心脑血管事件,优化排班方案,使高风险岗位疲劳指数大幅下降。
早干预:通过AI风险预测模型识别高危人群,针对性设计干预方案;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康复服务(如中医理疗、心理疏导,班后服用清肺排尘饮减少粉尘沉积,为特殊岗位工人配备集成艾灸、电脉冲、热敷功能的智能理疗腰带等)。
全周期:建立从入职体检、在岗监护到退休追踪的终身动态健康档案,形成预防—干预—康复的管理闭环。
全方位:生产作业环境治理、生活设施完善、个体防护、行为管理多管齐下;整合生理健康、心理健康、社会适应三维度。
全人群:职业健康是全员的生命契约,要覆盖正式工、临时工及“两堂一舍”服务外包工等全体从业人员,消除管理盲区。
当健康管理真正融入生产流程、嵌入生活细节、转化为价值认同,就能实现从“被动治病”到“主动健康”的跨越。
四、重构之策:价值认同驱动的四大行动体系
1.企业健康领导力建设
管理升维:将职业健康纳入董事会战略议题和职代会工作议程;探索设立首席健康官(CHO)、健康管理专员制度。
投入创新:按吨煤产量计提健康专项基金,用于职业健康。
文化重塑:积极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和健康达人竞评活动,将健康价值认同植入企业发展基因。
2.数智健康服务平台搭建
开发专业健康APP,部署井下环境传感器与矿工智能手环,构建“人—机—环”数据互联平台,实时分析健康风险并生成安全作业建议;构建数字孪生健康模型,模拟不同作业场景下的健康损伤路径,优化防护策略;通过穿戴设备实时采集生理数据,利用AI算法进行聚类分析,识别尘肺病、腰椎病等疾病的高发群体与诱因,预警心脑血管事件风险;通过平台远程开展舌诊、脉诊,连接中医专家、营养师系统指导矿工改善生活方式;利用平台为核心人才提供医疗绿通服务。
3.行业生态共同体构建
产业链责任延伸:设备采购增加“健康性能”评分项(如采煤机减震设计、掘进机降尘设计、局部通风机降噪指标等)。
保险金融赋能:探索建立职业病互助保险基金,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个性化商保产品。
技术协同联盟:成立健康技术协同创新中心,成员单位共享5G+AI健康监测评估专利池。
4.全员参与的健康治理
健康绩效可视化:将职工健康指标(如职业病发病率、慢病控制率)纳入企业KPI考核,与管理层薪酬挂钩。
健康代表制度:每班组选举1名健康督导员,选拔具有影响力的职工作为健康大使,用“矿工语言”传播健康知识。
家庭联动机制:为矿工家属开通健康管理APP终端,远程监测亲人血压、睡眠质量,形成亲情监督网络。
设立“矿工健康日”:让安全健康理念内化为行为习惯及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义。
五、保障之要:构建行业健康治理新格局
1.标准引领:协会牵头制定《煤炭行业职工健康管理与服务规范》《煤炭行业职工健康数据管理规范》《煤矿营养食堂建设指南》等相关标准。
2.人才筑基:引导高校培养懂医学、会管理、通技术的“健康服务与管理”复合型人才;充分挖掘煤矿志愿者队伍、矿嫂等人力资源,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师、心理咨询师、健康督导员岗位技能培训。
3.科技攻关:发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优势,与中医药科研、医疗机构联合设立行业健康科技专项,重点突破井下粉尘中西医协同阻吸技术、矿工心理危机AI早期识别算法等。
4.政策协同:将健康管理纳入企业ESG绩效评价核心指标;推动将健康投入纳入煤炭增值税抵扣范围。
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对“人”这一核心要素的尊重与关怀。行业的深度转型不仅需要智能采掘设备的硬件升级,更呼唤健康管理范式的软件迭代。站在“健康中国2030”的时代坐标,煤炭行业职业健康管理范式重构,本质是工业文明向人本文明的进化,只有企业将矿工的健康视作最珍贵的“黑金”,把“三早三全”理念渗透到每个作业面、生活点,才能让每个矿工体面劳动、尊严生活。推动职业健康管理从“监管驱动”向“价值驱动”跃迁,不仅能够降低职业病负担、提升职工幸福感,更将激活企业内生动力,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健康新动能。当“煤矿工人”不再是疾病高风险的代名词而成为健康管理的标杆群体,fun88乐天堂便真正实现了从“黑色能源”到“绿色健康”的价值跃迁。这需要全行业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共同书写中国煤炭工业职业健康管理新篇章!